2017年7月中文上架新书(部分)

最后更新:2018-11-09作者:访问量:62

使女的故事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2008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I711.45 /A11S
【简介】《使女的故事》中我使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阿特伍德笔下的基列国绝非空穴来风。《使女的故事》是一部未来小说。未来小说在西方批评界也被称为思辨意味颇浓的“悬测小说”,它描写的是未来之事,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未来小说尽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强烈文化内容。它讲述已成历史的未来,从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这部小说描写的最远时间距小说写作时间二百多年,以几名历史学家的发现,让一位在基列不幸沦为“使女”、后来侥幸逃出的女性,通过录在磁带里的声音,向读者讲述发生在那个时间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来二十一世纪初的亲身经历,其间夹杂着大量主人公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活的回忆与反思。正如所有的未来小说一样,它的叙述时间立足于某个未来时刻,讲述在那个时刻已成往事的未来。它属于未来,但故事离我们却不是遥不可及。而可企及性,正是未来小说的着眼点——按照当今社会的现状,发展下去,就会如何如何。这个发展的趋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若是正面的发展,即成为所谓的乌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而若是照负面因素发展下去,未来世界就可能落到反面乌托邦的境地——成为假想中政治、经济情况一团乌黑的地方。对《使女的故事》进行全面的审视,我们发现,这部小说不能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划分来定义,说它是乌托邦小说或反乌托邦小说。这部未来小说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反映,包含的内容要复杂得多。
 
黑旗 : ISIS的崛起 

(美) 乔比·沃里克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
【馆藏地】文科馆文学艺术书库 
【索书号】I712.55 /W713
【简介】 《黑旗:ISIS的崛起》一书深入描述了ISIS奠基者扎卡维如何将一个从约旦黑狱中走出的组织,发展为足以操控全球60亿人心理恐慌的中东幽灵,同时首度揭露了小布什、奥巴马的接连军事误判,如何帮助恐怖组织ISIS一步步发展壮大。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扎卡维开始并不引人注目,他的恐怖基地位于伊拉克北部。2003年美军的入侵,让他摇身一变成了暴乱领袖。美方官员一直误认为此人乃是本•拉登和萨达姆的中间人。扎卡维残忍暴虐,利用割头暴行和自杀式炸弹扰乱中东局势。最终,在约旦与美国情报部门的联手合作之下,扎卡维终于在2006年的抓捕行动中被击毙。一开始,扎卡维团伙的名字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后来改为“伊拉克伊斯兰国”(即ISIS)。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这一次,奥巴马治下的美国政府选择作壁上观,拒不出兵。ISIS利用国际形势,以及当地无政府、无管治的状态,再次让恐怖主义落地开花。关于战争的悲剧,《黑旗:ISIS的崛起》的总结是令人信服的、权威的。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 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美) 汉娜·阿伦特著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2016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152 /A111
【简介】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领悟年代 : 卡夫卡的一生

(德) 莱纳·史塔赫著
【出版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7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K835.215.6 /K12N
【简介】在这本传中,莱纳•史塔赫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卡夫卡的生活、写作细节,并且对卡夫卡的著作进行了阐释,用翔实的材料记录了他的精彩一生。再一次展示了那个时代叙事文学厚重、多姿的全景。同时,这本传记也以一种易于产生共鸣的方式将一位非同寻常之人的“私人神话”呈现给读者。
      从1916年到卡夫卡去世的1924年,在后一个年代里,卡夫卡身边的世界——从政治到物质——都坍塌了。卡夫卡是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犹太人,这为他打上终生的烙印,成了他永恒的标签,仿佛是西腊神话中的巨石与西绪福斯,彼此成为互为手足的坟墓。他还被疾病折磨着,这使得他无法实现梦寐以求的文学创作者的生活方式。但是这反到提升了他的敏锐度,成就了卡夫卡“私人的神话”——“卡夫卡的小说展示的是一个充满幻想而又一丝不苟、严密真实的世界,将会成为永恒的诱惑留在地平线上“(萨特语)。
 
家与孝 : 从中西间视野看

张祥龙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D669.1 /Z35
【简介】本书将接取西方哲学的现象学转向带来的哲理新意,特别是它那种从事哲学思考的活体化分析方法,或者说是西式望闻号脉、经络取穴的思想方法,但又不会限于它,因为这方法本身也并没有让即便海德格尔这样的深邃思想者*终进入有真实血脉的家庭和亲人,更不用说孝道了。中国古代的哲理是另一个永不枯竭的源头,它以阴阳互补对成而生生的方式来深思活的人生与世界,在《周易》的卦象变通时-间中直接进入对于天父地母和乾坤生六子的家化思索。儒家将这种思路发挥到天性直观化、孝悌伦理化又艺术时机化的哲理境界,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本书作者长期以来身处这两者之间,承受相摩相荡的“他者”间张力,希望能用文字道出其中“感而遂通”的缘份于万一。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 : 福柯的两次演讲及问答录

(法) 米歇尔·福柯著
【出版者】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B565.59 /F75J1
【简介】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第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费孝通谈民族和社会

费孝通著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2017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C95-53 /F43
【简介】本书收录费老1933—2003年间发表的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代表性学术文章共115篇,按文章主题分为“民族研究意义及方法”“民族历史与发展研究”“社会学及学科建设”“社会研究及调查方法”四编,各编文章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序,并将其代表性民族志作品《花蓝瑶社会组织》及《桂行通讯》、《关于追悼同惠的通讯》两文作为“个案研究”单列成编。本书的整理出版,对于研究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及范式,厘清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及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建立对中国社会和民族的“文化自觉”,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进而,对于研究、践行当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及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议题,更具有借鉴意义。
 
 
 
家国天下 : 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许纪霖著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馆藏地】文科馆政经法阅览室 
【索书号】D092.5 /X77
【简介】清末民初,也就是中国的现代转型发生之初,中国在“认同”问题上,产生了共同体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危机,分别表现为政治秩序危机和精神秩序危机。 
  一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想象并非铁板一块,它随着运动、思潮在变化,它在欧风美雨的家族天下之间摇摆挣扎,国家机器本身,也在不断调整,以获求统治的正当性,而知识分子和国家机器对于“中国”的理解,也左右着我们普通人对国家、对个人的认同。 
  《家国天下》的意图,就是在思想史中,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终,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平等的逻辑 : 非歧视法律的形式分析


(英) 埃里克·海因策著
【出版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馆藏地】江湾馆文科借阅区
【索书号】D90-051 /H12
【简介】埃里克·海因策教授的《平等的逻辑(非歧视法律的形式分析)/西方法律逻辑经典译丛》是法律逻辑司法实践运用的经典之作。本书目的是回答非歧视规范在司法判决中是否包含某种稳定的成分。作者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採寻非歧视性规范当中的不确定性如何预设了稳定和确定的要素。关于规范中实质化的清晰或者模棱两可之处,是否已经预设了某种程度上的形式确定性,仍然存在显明的争议。本书试图通过例证,从*加宽泛的视角来说明,法律论辩当中的颇有争议或具有结果开放性的要素,通常为确定和形式化的要素所牵制。读者将会发现,非歧视性规范的决定性成分当中,维持着一种内嵌于并连通整个法律体系的稳固和确定的结构,无论这些规范的实质内涵存在怎样的差异和不确定性。
 
光与热 : 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

(美) 迈克·华莱士, 贝丝·诺伯尔著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馆藏地】文科馆文科综合书库
【索书号】G212 /H62
【简介】本书由新闻界教父级人物、21次艾美奖得主迈克·华莱士,福特汉姆大学新闻学教授贝丝·诺伯尔倾力合作写成。通过华莱士及其他CBS著名记者的亲身经历,包括对克林顿、叶利钦、普京、阿拉法特等一众名人的采访故事,探讨了能够揭示真相而富有激情的新闻是如何产生的。内容涉及怎样寻找选题、准备采访,直至写出好文章;怎样看待新闻的客观性、伦理以及新闻业的未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