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llywood Sign: Fantasy and Reality of an American Icon

《好莱坞标志:美国符号的幻想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5-11-02浏览次数:15

书名:The Hollywood Sign: Fantasy and Reality of an American Icon

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

索书号:J909.712/B825/E(HF)

作者:利奥·布劳迪(Leo Braudy),美国著名的文化史学家和电影评论家,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文化中的视觉风格研究以及电影流派。他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南加州大学英美文学教授,讲授1718世纪英美文学、电影历史、流行文化和批判理论等课程。布劳迪的主要著作有《声望的狂热:名人堂及其历史》(The Frenzy of Renown: Fame and Its History)、《从骑士到恐怖主义》(From Chivalry to Terrorism)等书籍,并多次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电影》等报刊发表文章,其作品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国家书评奖等奖项。

 

 

 

 

高耸于李山(Mount Lee)之上的好莱坞标牌“HOLLYWOOD”高14米,长137米,重量达204116千克,是美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保护遗产。从1923年至今,“HOLLYWOOD”这个跨越世纪的钢铁标牌稳稳地伫立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城的西北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眼球经济之一。好莱坞标牌“HOLLYWOOD”不仅仅是一个由九个英文字母组合起来的单词或是代表一个地区名称的地界标,它更是象征着世纪电影业的里程碑和美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从普通的地名到产业和理念,它可以让人联想到洛杉矶、南加州、美国、西方、电影、娱乐、文化、影星、梦想、疯狂、创新、另类、成功、奢华、虚妄......

布劳迪在2012年出版的《好莱坞标志:美国符号的幻想与现实》一书,一问市便受到诸多编辑和读者的关注。布劳迪在书中写到,好莱坞标牌“HOLLYWOOD”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它在美国20世纪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个钢筋标志,现已演变为一个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精神符号。

本书《好莱坞标志:美国符号的幻想与现实》,按照好莱坞标牌“HOLLYWOOD”发展的时间顺序共分为五个章节。布劳迪在第一章节“好莱坞之前的好莱坞”(Hollywood  BeforeHollywood”)中,主要介绍了好莱坞标牌树立之前的历史,向读者讲述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好莱坞地区和电影基地的建立过程。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威尔考克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0.6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和夫人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以冬青树命名此地为“好莱坞”(Hollywood)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了基本的城市设施,如邮局、报社、旅馆、市场等。1903年,好莱坞曾一度设市。但是,事隔7年,当地居民或许认为这里居民点太小,又投票决定将好莱坞作为一个区归属洛杉矶管辖。1908年初,摄影师托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因好莱坞宜人的气候、景色和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将影片《基度山伯爵》的摄影棚建立在此,历史的偶然使它获得了现代电影圣地的身份。此后,许多公司搬迁到好莱坞,电影工业逐步在这里建立起来。同时,围绕着电影工业,新闻机构、旅店、美容院、服装店、餐饮业、器材建筑业等产业开始兴盛发展,演艺人员、流浪汉、投机商蜂拥而至这个对外封闭的影像帝国来淘金、寻梦。

布劳迪在第二章节“好莱坞成为好莱坞”(Hollywood Becomes Hollywood”)和第三章“为好莱坞欢呼”(Hooray for Hollywood中,向读者详述了好莱坞地区20世纪2030年代的蓬勃发展以及好莱坞标牌“HOLLYWOOD”的来历。在好莱坞制作的电影相继获得成功后,旅馆、商店和住宅纷纷破土兴建,以收纳那些不断涌入的电影人。这个并不起眼儿的农业村落由于终年阳光普照,气候温暖,背山近海,有草原、沙漠多样景观,且有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吸引了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如米高梅公司、派拉蒙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华纳兄弟公司、雷电华公司、环球公司、联美公司、哥伦比亚公司等。到1914年,这个原本只有几十户人家的田园小镇,固定人口便增加到8000人。好莱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摄影棚,每天都有几十个剧组在好莱坞各处拍摄外景。好莱坞的名字立时风靡世界。与此同时,当时的房地产开发商沃道夫等人为推销一个新建的好名为Hollywoodland的房地产新项目,要在好莱坞的山上设立一块广告看板。标牌上显示的HOLLYWOODLAND,每个字母高15米,宽9.1米,还点缀了4000多个灯泡。夜幕降临后,HOLLYWOODLAND三个词依次亮起,然后13个字母再一起亮,这在当时是非常壮观的。

在第四章“阴影下的标志”(Shadows on the Sign)中,布劳迪以好莱坞标牌“HOLLYWOOD”的破败和危机作为切入点,研究了20世纪40年代及以后的好莱坞地区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电影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好莱坞标牌“HOLLYWOOD LAND”在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发商由于没钱维护,好莱坞标牌开始失修,虽然该标牌在1944年成为洛杉矶市的财产,但因为缺乏经费,维护依然困难。为了节省经费,好莱坞商会去掉了原来所有的灯泡。从此,标牌在晚上就看不到了。此外,好莱坞标牌这时也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标牌,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也曾以悲剧的形式体现过。书中引入了恩特威斯尔(Peg Entwistle)的例子。恩特威斯尔原来是个舞台剧女演员,从纽约来到洛杉矶寻找演电影的机会,寄居在她叔叔位于好莱坞山上的屋子里,那标志就在屋子不远处,透过窗户便可望到。但是在来到好莱坞之后,她一直怀才不遇,虽然多次试镜,但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叫她回家等电话。在1932918日黄昏,她终于再也等不下去,然后独自走到好莱坞山顶,爬上好莱坞标牌中的“H”字母纵身而下。然而讽刺的是,在自杀身亡翌日,她得到了角色。她可说是第一个真正被好莱坞杀死的人。

布劳迪在最后一章“从被人厌弃到成为符号”(From Eyesore to Icon中,讲述了好莱坞标牌“HOLLYWOOD”逐渐修复并逐渐成为好莱坞地区乃至美国电影业象征符的过程。好莱坞标牌“HOLLYWOOD”原本为临时性标志,设计寿命仅为1年半,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好莱坞标牌“HOLLYWOOD LAND”中的首个字母“H”由于被汽车事故碰撞遍体鳞伤、摇摇欲坠,并在1949年终于彻底掉落。为重建标牌,好莱坞商会同洛杉矶市的公园管理处签订合同。公园管理处要求去掉LAND,只留下HOLLYWOOD,表示从此后该标牌代表好莱坞这个地方,而不是那个房地产项目。

然而,重建的标牌是铁皮做的,不久之后又开始逐渐锈蚀,周围的土地也没人保护。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第一个“O”字母逐渐破裂,看起来像个小写的“u”,第3个“O”字母则彻底跌落,第二个“L”字母底部则因被认蓄意纵火二变得残缺不全。到20世纪70年代时,整个好莱坞标牌“HOLLYWOOD”已经破败不堪。但是,拯救标牌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1973年,洛杉矶市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承认标牌的地标地位,将其编为“第111号碑”。1978年,商会决定用一种更加结实耐久的结构重建标牌。为此,《花花公子》老板发起了一场“每人领养一个字母”捐赠活动,九位捐赠者每人捐了2.77万美元,总共捐了24.93万美元。新标牌用了194吨重的钢铁、搪瓷和混凝土,以确保经年不坏。新字每个高14米,宽则从9.4米到12米,总宽110米。新标牌在19781114日揭幕,有6千万人观看了当时的电视实况转播。加州司法部在1992年做出决定,让洛杉矶市拥有标牌所在的地块,让好莱坞商会拥有标牌形象的使用权,成立好莱坞标牌基金会则负责对标牌进行维修,帮助好莱坞维护其世界影视业的中心地位。好莱坞标牌基金会成立后,破坏涂鸦事件已告绝迹,每一至两年便有油漆公司自愿为标志油漆翻新。与世界上其他的著名标志如埃菲尔铁塔不同,好莱坞标识并不允许人们触摸,只允许远距离观赏。在1994年,好莱坞标牌基金会花费10万美元将标牌用铁丝网围起,还安装了用视频监控、动静探测等高科技手段装备起来的警戒系统,禁区内的任何活动都会触发警报并立即通知警方,任何未经允许进入铁丝网下面的访客都可能被捕。

 本书基于布劳迪多年对文化和电影历史的研究,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为了更好地向读者介绍好莱坞的标牌“HOLLYWOOD”,布劳迪以接近写实的手法向读者描述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好莱坞地区如何建立以及将近百年的好莱坞标牌如何发展的历史过程,为读者复活了那个时代。对于有兴趣探讨好莱坞及其运作内幕的读者,尤其要了解好莱坞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和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书评作者:哲学学院博士生  张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