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coln at Gettysburg: The Words That Remade America

《林肯在葛底斯堡:再造美国的字句》

发布时间:2015-06-02浏览次数:21

书名:Lincoln at Gettysburg: The Words That Remade America

作者:盖瑞· 威尔斯(Garry Wills)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1992

索书号:K837.127/W741L(HF)

 

 

 

 

作者简介:盖瑞· 威尔斯(Garry Wills),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和历史学家,西北大学公共政策方向教授,曾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美国文化方向的教授。威尔斯专门从事美国历史、政治、宗教、罗马天主教会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了40多本著作,本书《林肯在葛底斯堡:再造美国的字句》(Lincoln at Gettysburg: The Words That Remade America)曾荣获1992年全国图书评论界批评奖和1993年普利策非小说类文学奖。

 

 

 

 

1863年11月19日,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为哀悼在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在葛底斯堡国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发表的演说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说。全篇演讲只有10个句子,272个词,但是它传达出的“凡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平等民主的思想,使得它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随着美国民主自由精神的发扬光大,体现出不朽的历史价值。2000年我国前总理朱熔基访美时,就用英文朗诵过这篇演讲。2002年9月11日,在世贸中心废墟举行的9·11事件周年纪念仪式上,纽约州州长帕塔基就以朗诵它来鼓舞人心。本书作者盖瑞· 威尔斯回顾历史,从宗教、历史、修辞等角度入手,带领读者重新回到1863年的葛底斯堡。

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在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区展开了美国内战中最著名的战斗——葛底斯堡战役,它被后人视为美国内战的转折点。然而,这场给美国和平带来曙光的斗争,却是内战中最为血腥的一次,南北双方总共损失51000名兵员。战争结束后,大批阵亡将士的尸体遗留在战场上,由于人数太多,因此当时的埋葬比较简单,只是将死者埋入浅坑内,封上土,再插上一块木牌,用铅笔写上死者的名字以便家人辨认。由于掩埋得比较草率,因此几经风吹雨打,很快木牌上的字就模糊不清。当地居民纷纷要求将北军战死将士的尸体重新埋葬。在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的支持下,政府买下一大块地作为埋葬北军将士的墓地之用。为缅怀这些为国家和平而牺牲的战士,葛底斯堡国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于战役结束的四个半月后揭幕。受当时治丧委员会的邀请,林肯在当时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哈佛大学前校长爱德华·埃弗雷特(Edward Everett)之后,于第二顺位发表致辞。林肯以两到三分钟的时间,重提国家在这场艰苦战争中的作用,告慰逝者不分联邦军或邦联军,这些葛底斯堡阵亡将士的牺牲无一白费。他们不只是为联邦存续而奋斗,亦是“自由之新生”,要让真正的平等带给全体公民。相比爱德华·埃弗雷特两个小时的演说,林肯的演讲短得连摄影师都没来得及拍一张照片。然而听罢林肯演讲后的第二天,埃弗雷特便写信给林肯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如果我在两个小时内所讲的东西能稍微触及你在两分钟内所讲的中心思想的话,那么就感到十分欣慰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埃弗雷特当时都讲了些什么,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已成不朽名篇本书作者威尔斯认为这短短的272个字重申了美国独立宣言的精神,这些话语改变了美国的命运。

威尔斯不同于其他作者,他从宗教和历史入手,用美式希腊复兴(Greek Revival)和雅典的传统葬礼来分析林肯在葛斯底堡演讲的意义。威尔斯用五章来阐述葛底斯堡在美国历史上所引起的革命性变化。他在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来印证葛底斯堡的演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视为演讲的希腊复兴。在第二章,从死亡文化和传统葬礼的角度入手,指出葛底斯堡公墓和林肯的演讲,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告慰,更是对现存者及后人的一种激励。第三章,威尔斯结合林肯自身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诉求,从修辞学的角度来分析林肯在演讲稿中的用词。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作者威尔斯详细分析了林肯在葛底斯堡这篇演讲在美国引起的革命性变化。民主、平等、自由这些思想再一次地被林肯予以肯定,威尔斯在第四章的最后指出,正是由于林肯在葛底斯堡的这次声明,我们开始生活在与之以往不同的美国,人们开始将联邦的意识上升到国家层面,重新塑造出一个“新”的美国。威尔斯在第五章详述了林肯这次演讲对于演讲学的冲击,林肯的演讲洗炼无比,全文简洁到没有任何冗词赘字的地步。他的遣词造句像诗一般丰美精准,充满张力,借着对照法、重复法、对仗法,以及层递法等修辞技巧的灵活运用,经由一连串生死相关意象的交错影射,铺陈民主价值至为崇高的主题。通过这些叙事技巧,很容易打动听众的内心。至此,也开启了演讲方式的另一扇大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深受林肯此篇演讲的影响:孙中山在苦恼于演讲时无法向外国人讲清楚什么是三民主义,于是想起了用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来解释他的三民主义。

林肯总统任职的时间,基本上是与美国内战共始终的。他于1861年3月4日宣誓就职。一个月后内战正式爆发。1865年4月9日内战结束。他于五天后遇刺身亡。林肯的英名与内战的烟云永远地留在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和世界历史的篇章里。实际上,在内战期间,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林肯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战争的方式上,他经历了从“根据宪法进行战争”到“以革命的方式进行战争”的转变。在与内战密切相连的奴隶制问题上,他也经历了从“限奴”到“赎奴”再到“废奴”的转变等等。威尔斯在文中指出,林肯以严肃的语调处理他对烈士们的悼念情怀。他没有使用任何哀伤的字眼,他似乎刻意压抑内心的情感,同时极力转化为思想的力量,以彰显烈士们的功迹,同时激励美国同胞为追求国家自由的新生而努力,以期烈士们不致白白牺牲。林肯藉由这种内敛沉潜的情感处理方式,似乎有效地进一步增强演说主题的深度与张力。威尔斯认为,林肯在致词时,心中想到的并非战争本身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对国家未来走向的考虑,他特别希望南北双方能够宽容和解,并为重建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国家而重新团结一致。林肯在演讲中,对南北双方阵亡将士表达了一视同仁的哀悼之情,五次使用国家(Nation)一词,而没有用单指北方的联邦(Union)一词。葛底斯堡的这次演讲,使得个人的殉难添加到美国的民主之中,公园墓地和这种纪念性的仪式,不再仅仅是埋葬死者,更是一种纪念和铭记,既是对死者逝去的追忆,又是对人们的一种提醒和激励。葛底斯堡演说是象征性和神圣性兼有的法令。其富有逻辑性和平实简洁的风格构成了其文字的魅力。林肯用他的演说斌予了战场一种象征性的重大意义,他将杰斐逊的自由和平等的理想与墓督教中在死亡和再生面前的牺牲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意义超越了派别或宗教,也超越了和平与战争,而作为一种挑战、障碍、和希望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使得新的象征主义在肉体上和仪式上都得到了表达。当我们的士兵死去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召唤牺牲精神让这种事情变得神圣起来。将对阵亡将士的纪念,成为美国每个公民应有的一种行为,它包含对死去的烈士,对牺牲的精神,以及对美国的梦想致以崇高的敬礼。正如感恩节恰好也是在林肯任总统的时候成为全国假日一样,把家庭融入了公民宗教,融人了国家的崇拜活动。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赋予了文字巨大的力量,不仅仅使人们记住了这场战役,更重要地是他通过这272个字使得美国得到一种新生,孕育了新的自由。林肯早期受到的教育,他的政治和革命经验都能在这篇演讲中得到体现。”威尔斯如是说。威尔斯通过重新检视这篇演讲以及林肯发表演说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回顾我们早已知道却可能产生误解的这篇葛底斯堡演说。威尔斯向我们展示了林肯如何通过词句的选择和变化来深化葛底斯堡战役,林肯如何使文字获得了如枪弹一般的力量来改变美国的民主自由。

最后附上林肯在葛底斯堡公墓揭幕仪式上的讲话,让我们重温一下这富有力量的文字。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ore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e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