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lon中校捐赠延安鲁艺版画

发布时间:2018-09-21

1944年,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处于关键时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也一路向西推进。为有效执行对日战略轰炸,1944424日,首批“超级堡垒”B-29远程重型轰炸机飞临四川广汉基地,至19453月,B-29从中国出发共执行任务23次。

194498日,美国陆军驻华第二十轰炸机总队108B-29远程重型轰炸机从广汉起飞,前往伪满洲国鞍山轰炸日军昭和制钢所。其中第679轰炸中队42-6234B-29轰炸机(My Assam Dragon,“我的阿萨姆龙”号),在完成任务返程途中,被日军战机流弹击中,坠毁于今河北省昌黎县渤海海滨,11位机组人员中的7位安全跳伞,被在敌后英勇抗战的中共游击队营救。此后,在沿途各地军民的接力护送下,George A. Hanlon中尉等七人徒步1500余英里,历时四个多月,于1945112日,平安抵达革命圣地延安。Hanlon中尉等人在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接见,并受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版画作品等礼物,之后辗转回到美国。70多年来,这批版画被当作中美友谊的象征,被Hanlon家族精心保存。2017年,经多方联络, Hanlon中尉三位子女DennisDeborahDiane15幅版画无偿赠与复旦大学图书馆,时隔73年,这套延安鲁艺版画再度漂洋过海,深情归来。

这批版画受赠及其背后的故事,是全面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一段佳话,蕴含着中美两国军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难忘岁月里勠力同心抗击日寇的战斗友谊。

以史为鉴,以启后人。


679轰炸中队42-6234B-29轰炸机机组人员合影

Hanlon中校

Hanlon中校家庭合影


捐赠仪式




   Hanlon中校捐赠延安鲁艺版画作品介绍:

  

《鲁艺木刻选》封套

内共装有木刻作品15幅。

主要创作者有:古元(5幅)、彦涵(5幅)、计桂森(2幅)、力群(1幅)、胡一川(1幅)、马达(1幅)。


 1、《逃亡地主又归来》 古元 1942


《逃亡地主又归来》是抗战时期一件非常特殊的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的复杂性,作品兼具叙事性、纪实性和艺术性。画面那远处的土堡和窑洞与前面各具年龄、体貌、性别、身份特征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北国情调的抒情画面。作者对人物动态、表情的处理,甚至马、狗、远景的刻画,将地主一家内心中的纠结显露无遗。


2、《延安鲁艺校景》 力群 1941年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作品中《延安鲁艺校景》中那高大的教堂尖顶冲向天空,尖顶上的十字架给人以神圣庄严之感,但作为艺术学府的校址,已扫尽了一切神学色彩,门前有战士站岗,人来人往,颇富生活情趣,为古老的教堂带来了活力与革命气息。在刀法上,作者力群开始尝试用圆口刀,力图摆脱前苏联木刻的影响,不像过去那样呆板拘谨了。


  

3、《人民的刘志丹》古元 1944

《人民的刘志丹》是一幅描绘历史题材的图画,描写陕甘宁边区创造者之一的刘志丹前往新解放的村庄接见贫苦群众的情景。对刘志丹睿智坚强的领导者形象与勤劳善良、深受苦难的群众热忱拥护刘志丹场面的刻画丝丝入扣,情感交融的场景与奔放有力的刀法相得益彰,版画语言的特色和主题形象的彰显,均表露得淋漓尽致。


 4、《卫生合作社》彦涵 1944

这幅木刻画通过亲切的诊断和认真的咨询场景,生动地再现了一间不大的乡村卫生诊疗所里热闹的场面。


5、《登记结婚》古元 1943

《登记结婚》表现的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在一个温暖的房间里,一个蹲在炕上的老汉,正在握笔说话,一个小孩趴在炕沿上,其他年轻的男女和看热闹的人。炕边的墙上有写着“往来信件”的布袋子,里面放着不少信件。整幅作品表现了边区婚姻自由,表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宣扬了边区的新生活,新的社会风尚,是陕北农村走向民主社会的一种表现。作品不仅反映了陕北农村生活的新变化,而且蕴含了进步的社会思想。


6、《移民到陕北》彦涵 1944

《移民到陕北》反映的是移民陕北的新的生活环境,歌颂了新社会、新生活。作品采用了上中下三段式的构图形式,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场景。上段是欢迎场面,由八路军工作人员与当地老乡欢迎外来者,气氛热烈;中段场景是在两个窑洞前的院子中,描写移民者已定居下来,开始了正常的新生活。下段场景是反映农家生活场面。构图上直接借鉴了我国汉画像石的划段式构图模式,同时又不同于画像石的造型,仍以西画造型方法为基础。在描画的人物形态上将陕北农民的纯朴特征表现出来。


7、《奋勇突击》彦涵 1943

《奋勇突击》的画面上是与敌人拼刺刀的肉搏场面,一名战士高高地抡起枪托砸向敌兵,另一个战士举着刺刀扑向敌人,整个画面充满了强烈的气势和动感。


     8、《不让敌人抢走粮食》彦涵 1944

 《不让敌人抢走粮食》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场面和八路军英勇作战的战斗精神。作品没有表现隐蔽或搬运粮食的场面,而是选取敌人来抢粮,在粮车上下展开的一场搏斗,以表现革命人民的勇敢、顽强。惊险的构图,剧烈的动势,略带夸张的表情,首先使人产生情绪的震荡,并从中受到教育与鼓舞。这些源于对现实生活描写的作品,让读者及时了解战斗消息,受到鼓舞,使木刻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忠实的发言人”、“革命的武器”。


9、《村选》彦涵 1944

 

《村选》体现了抗战时期延安民众的民主生活场景。


   10、《家庭生产会议》 计桂森 1943

 

《家庭生产会议》展现了一家六口人在炕上讨论家庭生产问题的场景。其中还专门刻画了一个小孩子在看书本,一只小猫也来凑热闹,表现了温馨的家庭生活。

 

11、《妇纺小组》计桂森 1943

《妇纺小组》表现的是边区妇女生产劳动的一个场景,院子里有三个妇女在忙着纺线,屋子里的妇女则在织布。


12、《牛犋变工队》胡一川 1943

《牛犋变工队》不仅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勤劳质朴,而且展现的生活内容有更深刻的历史意义。作品诞生的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是陕北军民为了粉碎前方日寇的“三光”政策和后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第二年,陕北农民以变工互助的形式,团结协力开荒生产,以克服困难。画面中变工队严肃的神情与刚毅的脚步,显示出他们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决心。作者以浑厚而又明朗的色调,着力表现黄土高原上陕北解放区所特有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气氛。


13、《炼铁厂》 马达 1944

《炼铁厂》表现的是延安的“工厂”生产情形,这在延安是非常少见的题材。


  14、《八路军生产运动》 古元 1943

《八路军生产运动》反映了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为了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开荒种地,生产粮食,表示出“艰苦卓绝”的伟大精神。


15、《延安风景》 古元 1943

《延安风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延安景色。作品中的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地区。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扩展阅读:

归来·艺术穿越时空 : Hanlon中校捐赠延安鲁艺版画主题画册

超堡队 : 美军第20航空队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战图集 / 李肖伟编著

China Walk / George A. Hanlon.

China Walk / George A. Hanlon (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