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院
第一届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15-01-10   浏览次数:55

        2014年11月30下午,“第一届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隆重举行。来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台湾古籍保护学会等各地的30余名图书馆馆长与古籍保护专家,专门就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与未来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上半场由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主持。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作主题发言。

  

        朱强馆长阐述了古文献所具有的极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强调保护古文献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根脉。关于高等院校古文献保护的现状,他认为除了具有学科优势之外,也存在着藏与用等突出矛盾。他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的古文献保护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古籍保护专题研讨和调研工作;建设高校古文献的联合目录数据库;加强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建立相关培训基地;以及多方面筹措资金,争取政府、社会、校友对高校古籍保护工作的支持等积极建议。

        张志清副馆长认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成立,对于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接着介绍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进展,指出目前古籍保护修复人才的缺乏,以及古籍修复人才的学历与待遇问题等。此外,他还论述了古籍保护与古典文献专业的区别,提出了“古籍保护究竟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技艺”重要问题。他认为古典文献学在文科当中是产、学、研结合最好的例子。古籍保护学科体系的建设要比照古典文献学,未来保护中心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举办古籍鉴定与保护研修班,传统的“师带徒”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专门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

  

        论坛下半场由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主持,馆长们和业内专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观点和看法,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与会的专家馆长普遍认为:目前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是年轻人比较浮躁,人才培训资金紧张,成材率较低。此外,现阶段对古籍的修复主要是在物理层面上的,未来将需要用化学、生物等科技来支撑,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进行古籍保护。

        关于人才培养方面,代表们指出: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人才,要培养古籍保护方面的尖子与领军人物,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人才的培养包括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以及古籍编目、整理、鉴定人才的培养。他们强调,古籍保护方面的人才,一定要有完备的古籍专业知识,能通过学习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同时倡导实践,要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国际化,培养出一批对多个学科都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复旦大学史地所的侯杨方教授提出,古籍的数字化也很重要,要建立网络平台,建立时空数据,将古籍在时间、空间中的流变过程用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用形象化的方式影响普通大众。武汉大学图书馆王美英副书记还特别对在职培训提出了建议,希望设立修复师资格认证考试,以提升古籍修护人员的自身素养。

        最后,复旦大学图书馆陈思和馆长对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感谢海峡两岸的同行们对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的商讨与建议。他希望图书馆的未来能够逐步由单纯的服务机构向融“教学、科研、服务”三者合一的学术机构转变。他强调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应认真思考、细化教学工作,培养精品人才。古籍保护研究院搭建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可以把复旦大学文、理科的学术力量集中起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这对于未来的发展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复旦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供稿)